7月30日,能源局在京召开的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工作会议再次强调,要落实《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3年行动计划》,确保“十二五”期间,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。据了解,现有无电人口大多处于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,山高水远、高寒缺氧、交通不便,施工环境恶劣,工程成本高。对此,我国确定了“以大电网延伸供电为主,分散电源就地供电为辅”的原则,制定了全面解决无电问题的方案。
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日前透露,按照该公司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的里程碑计划,通电工程于7月份开工,预计9月下旬竣工。届时,蒙东电力供电区域内将实现全部无电人口通电。其中,对于无法通过电网延伸方式解决供电问题的客户,蒙东电力将利用风光互补(户用型)方式解决无电户的用电问题。那么,风光互补(户用型)有什么特点和优势呢?近日,记者到蒙东电力无电人口集中的呼伦贝尔市进行了采访。
电为茫茫草原带来生机
7月,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最美的时节,刚下过雨的草原显得格外绿,天格外蓝,悠闲自在的牛羊低头啃食着嫩绿的鲜草。记者乘车沿边防公路在该市陈巴尔虎旗的草原中穿行,公路两边分散的蒙古包旁陆续有呼呼旋转的风机映入眼帘,有的蒙古包旁隐约有太阳能电池板熠熠生辉,这就是部分牧民目前使用的小型发电机。
“这是牧民的夏营地,每年5月到9月,是牧民放牧的时节,他们会将蒙古包扎在水草丰美的地方;到了冬天,牧民们会将牛羊圈养在避风的冬营地。”呼伦贝尔供电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,“冬营地基本都有大电网连接,可以保证用电需求,而夏营地因游牧等特点,难以将大电网延伸过去,牧民们只能安装一些小风机、光伏等满足基本的用电需求。”
在一家名为满都拉游牧人家的蒙古包前,记者进去后仅看到几个照明的灯泡。女主人介绍:“有了小风机后,晚上包里有了灯光,比油灯亮多了,一家人可以围起来说说话,草原上也不再是一片沉寂,但还用不了其他电器。”同时,由于小风机等设备缺乏后续维护,也影响到牧民的用电质量,甚至造成部分牧民从有电变成无电。
实现分散电源就地供电
为进一步探索解决偏远用户供电问题的新模式,蒙东电力建成了用“风能+光能+微电网”供电方式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的工程——“赫尔洪德分布式电源接入”试点工程。该工程主要包括1台30千瓦及1台20千瓦风力发电系统、110千瓦光伏发电系统、42千瓦/50千瓦时储能系统,以及微电网集中控制器、电能质量监测、微电网运行控制等系统。工程于去年7月投运,牧民们不再守着油灯度日,还用上了电视、洗衣机等电器。
据介绍,赫尔洪德的牧民原本都居住在沙化严重的哈日干土嘎查,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,开始固沙禁牧,把牧民整体迁移到这里。呼伦贝尔供电公司农电工作部副主任郑元清介绍:“这里风力和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,因此建设了风光储互补发电站,同时还有一条35千伏东赫线与主网连接,实现了电网供电、可再生能源的互补,保证了当地获得持续稳定的电力。”
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7月,赫尔洪德风光储互补发电站稳定运行一年,环保水保工作成果显著,发电量达14.5万千瓦时,有效解决了104户牧民无电问题。可以说,该工程限度地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、就地平衡,减少对电网的依赖,不仅为农村可再生能源分散接入配电网相关技术研究搭建了平台,也为“风能+光能+微电网”的供电方式解决偏远用户供电问题作出了示范。
解决偏远用户供电
目前,呼伦贝尔无电地区还有2361户无电户、10577名无电人口,主要分布在偏远的牧区、林区,交通不便,住户分散,施工环境恶劣,但这里风力和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,采取风光储互补发电方式自然成为解决缺电问题。
为此,2013年蒙东电力将投资近4000万元,在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、新巴尔虎左旗、陈巴尔虎旗、阿荣旗及鄂温克旗5个地区开展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风光互补”工程,对每户按300瓦风电+300瓦光电进行配置,满足无电家庭的基本用电需求。该工程已于7月全面开工,计划于9月下旬竣工。届时,蒙东电力供电区域内将实现全部无电人口通电。
郑元清介绍:“风光互补(户用型)与过去牧民家里的小风机、小光伏比,标准统一,功率更大,供电可靠性更强,不仅可以提供照明用电,还能带动电视、小冰箱等家用电器,发电设备将由中兴能源等生产厂商负责后期维护。”蒙东电力农电专责郑涛也表示:“‘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风光互补’工程将大幅提高牧民的用电可靠性,不仅让他们用上电,还要让他们用好电。”